今天与一家国际大品牌的销售老大做了一个交流。在讨论他们正在交付的数字化项目时,甲方的老大参观了现场后,说了八个字,十分经典:“硬件很硬”,”软件不软”。
听到这个话,当时非常有感触:第一,是感慨甲方爸爸老大的智慧,这个总结非常到位(我也觉得他们建设的这个工厂偏硬,而非偏软)。第二,用“硬”和“软”来定义数字化工厂的建设要求,建设目标,还是很形象的。
数字化工厂的建设要求可以定义为:硬件该硬则硬,软件该软则软,或者说,硬件要硬,软件要软。
硬件要硬,软件要软,可以做一下解释:
硬件要硬,即要尽量实现生产自动化,少人化。尤其是快消品、批量比较大的场景,要尽量多的实现仓库、物流、生产的自动化。不能实现自动化产线的,则要尽量实现单机(工位)自动化。不能实现单机(机台)自动化的,则实现人机协同作业,尽量降低作业员的劳动强度、作业难度,尽量实现较好的自动化(物料也如此)。其实,新建工厂大部分能实现“硬件要硬”的目标的。
软件要软,即要尽量实现信息的全覆盖,尤其是生产制造过程和供应链协的全覆盖。制造过程的全覆盖,则体现在MES、WMS、QMS、机联网等系统覆盖。而供应商的全覆盖,则体现在APS、CRM、SRM、TMS等系统软件。在制造过程、供应链覆盖的基础上,还需要做好ERP、PLM这个最基础的系统,还需要覆盖BI、OA等辅助工具,实现数据的记录、关联、透明和辅助决策的功能。
遗憾的是,大部分企业比较关注的是硬件要硬,而且很容易被老板、专家或政府人员看到,而软件要软实现难度更加大。
硬件要硬比较好理解,软件要软多说几句:
软件要软的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执行:
首先,是要找一个靠谱的供应商,要有ERP交付、供应链改善、MOM实施的团队或老师作为技术支撑。
其次,要做一个整体规划(可简可繁),形成整体的设计思路。不能搭鸡窝,而是盖楼(不一定是大楼),要有设计感。
其三,要编制进度和预算。预算时,不仅要编制费用预算,更要编制人员的预算和计划,确保有足够的信息化人员、业务人员把系统建设、应用和维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