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计划需要考虑的第二个对象,是供或需,不同的业务特征,对供需的关注度也是有非常大的不同。
对于物料可得性比较好的业务,则不需要考虑物料的前置期和批量。比如快消品的饼干之类的产品,基本上只要考虑需求即可。
而对于化工类,尤其是大化工类的产品,其成品的产出是标准产品,是如何考虑把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如何实现物流的大平衡。
不同的生产计划的层级,对供需的平衡要求是不同的:
第一,资源计划与需求、供应的关系
编制资源计划时,一般是需求与产出的平衡,不会去考虑物料的供应问题。是需求与大型设施(土地、厂房、电力、仓储、场地等)及关键大型设备的产出平衡,是一个粗的平衡。
第二,综合计划与需求、供应的关系
编制年度的综合计划(时间长度往往是一年)时,如果物料的前置期是小于或远小于一年的,则同样不会考虑物料的供应。
由于大型设施、大型或超大型设备在资源计划时,已经有相关计划。在编制综合计划(生产大纲)时,一般是考虑大型设施/设备以外的关键产能资源(瓶颈)的需求负荷的平衡,同步还需要计算相关作业人员的编制和负荷均衡(人力计划),是在年度维度、系列、关键产能设备、人力配置等的平衡。
第三,产销平衡计划与需求、供应的关系
在编制型号级(商用车零部件行业称之为型号计划)的产销平衡计划时,一般以型号(客户协议号的粗一级,SKU的上一级)为颗粒度,编制3-6个月的产销平衡计划。一般考虑关键资源和关键料的平衡。关键产能资源俗称瓶颈资源,而关键料一般是采购周期长、单价比较贵的物料。
在产销平衡计划中,一般要考虑关键料的供应、委外产能的供应,以实现需求负荷大于产能时的平衡。这个是后,其实是需求、产能、供应(物料供应、产能供应)的平衡,是一个大平衡了。
第四,交付计划与需求、供应的关系
落实到具体的交付计划(主需求计划、主生产计划、物料需求计划、车间作业计划等)时,必须考虑需求、产能和供应(物料供应、产能供应)。
——
所以,一般情况下,资源计划和综合计划,以考虑需求为准且需求颗粒度比较大。产销平衡计划、交付计划需要考虑需求、产能和供应。仅仅是关键产能资源、关键料与所有的排程资源与全部物料之分,产供销的协同逻辑是一致的。